“中國普惠金融榜優秀品牌獎”、“最佳大數據應用創新獎”“中國卓越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獎”,跟普惠金融相關的一系列大獎,都會有宜信普惠的身影。除了多年匠心服務的品牌積淀,宜信普惠更是通過金融科技帶來“急速模式”“3小時到賬模式”等核心產品,直面客戶籌款中遇到的“痛點”,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做更好的普惠金融
在2005小額信貸年上,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通過包容性金融,服務更多小微人群。經過多年發展,普惠金融再次登上國際舞臺。2016年9月5日在G20會議上,萬眾矚目的高級別的指引性文件《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普惠金融再次引發全球關注。
據了解,作為普惠金融行業的引領者,宜信公司受邀參加了G20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組織(GPFI)的課題研究,并為專家組成員。“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讓金融變得更高效、更可觸及、更便利,數字普惠金融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初衷和目標。”宜信公司CEO唐寧曾表示。
唐寧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推動普惠金融更快實現,但數字技術必須和傳統金融數據、金融技術創新相結合,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才能有效覆蓋更廣泛的小微企業、農村、低收入及偏遠地區人群。數字化不單單是互聯網技術創新,還包括金融技術創新等。信貸技術、物聯網技術的創新應用與數字技術聯動,改變了金融的觸達方式,共同推進普惠金融向深處拓展。利用數字技術可在多維度、跨界、共享的金融領域進行廣泛實踐。數字化租賃、數字化保險、數字化理財等多個新興領域可以相互推進,構建良性金融生態圈。
匠心服務不斷“提速”
數字普惠金融的落地,不僅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撐,更需要多樣化的創新實踐,尤其是切中普惠受眾“痛點”的創新服務。
放款速度、批貸額度、產品費率等是小微借款用戶比較關心的要素,尤其是放款速度更是所有用戶關注的核心。以小微企業主資金周轉為例,市場商機稍縱即逝,快速籌資關系到生意能否做大,關系企業生存命脈。傳統金融機構都在布局通過大數據來實時授信,以應對普惠客群對“快”的需求。
在互聯網大時代及大數據的背景下,宜信普惠提出更高服務要求。“急速模式”“三小時模式”等服務應運而出,受到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主的青睞。“三小時模式”從2015年年底推出以來,宜信普惠大多用戶都享受到“三小時”借款模式帶來的便捷服務,大大提高了資金獲取的時效性。
與此同時,宜信普惠還利用大數據金融云等創新科技方式,深入研究各類高成長性人群的現狀和需求,為有創業、深造、周轉、消費等正當資金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客戶推薦廣泛的借款資金來源渠道。為幾千萬小微企業主和幾億經濟上活躍的農戶提供便捷、安全的資金籌措服務。
目前,宜信普惠已在251個城市(含香港)和93個農村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全國協同服務網絡。為中國工薪階層、小微企業主、學生等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借款咨詢服務,以及提供便捷的車、房抵押借款咨詢服務;同時為廣大農戶,農商平臺,及中小微企業提供小型經營設備、畜牧、農機的融資租賃咨詢服務,以及基于產業供應鏈的金融咨詢服務,助力個人及中小微企業的事業成長。
宜信普惠作為中國普惠金融的優秀實踐者和引領者,努力探索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新路徑,不斷致力于產品與服務的科技創新,通過為更多高成長性人群建立和釋放信用價值,推動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助力并服務于普惠金融的國家發展戰略。